特朗普重返白宫后,中美贸易摩擦就没消停过。从今年年初开始,他就大刀阔斧地推行“美国优先”的贸易政策,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,试图逼中国让步。中国这边也没闲着,迅速回击,导致两国贸易额大幅下滑。到了现在,第三轮谈判已经在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,特朗普派出了他的三大核心人物——财政部长斯科特·贝森特、商务部长霍华德·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贾米森·格里尔——来主导这场对决。
谈判桌上,焦点还是关税、稀土供应和市场准入这些老问题,但特朗普这次加码了威胁:如果中国不配合,特别是继续买俄罗斯石油,他就准备征收高达500%的二级关税。这事闹得全球市场都紧张起来,因为这不光影响中美,还牵扯到俄乌冲突和全球能源链条。
先说说背景。特朗普上台后,第一件事就是延续上届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,但力度更大。2月1日,他签署行政令,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在原有基础上加征10%的关税。没过多久,3月3日,又针对中国、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国升级关税,总税率一度飙到145%。
中国方面迅速回应,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美国产品加征125%的报复性关税。这下子,美国的农业和能源出口受重创,比如大豆、液化天然气和煤炭的销量直线下降,许多农场主和能源企业叫苦不迭。中国这边,虽然也感受到压力,但通过扩大内需和转向其他市场,经济增速还是超出预期,二季度GDP增长率比预想的好。
贸易战打到这个份上,双方都意识到不能无限拖下去。5月10日,第一轮谈判在瑞士日内瓦举行。美国那边是贝森特和格里尔牵头,中国派出了副总理何立峰的团队。谈判结果,美国把对华关税降到30%,中国降到10%,同时同意90天内暂停进一步加征关税。这算是个临时喘息,但问题没根治。美国企业抱怨稀土短缺,因为中国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稀土供应,而中国则强调这是正常的市场调节,不是贸易武器。
一个月后,6月10日,第二轮谈判移师伦敦。中美通话,推动会谈进展。这次,卢特尼克也加入了美国团队。三人分工明确:贝森特管宏观经济协调,卢特尼克负责商务细节,格里尔专注贸易条款。谈判谈到半夜12点,最终在日内瓦框架上添了些内容,比如美国承诺增加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,中国则放松部分非关税壁垒。特朗普事后表示,这是个重大进展,但私下里他还是不满意,因为中国没完全开放市场。
7月28日,第三轮谈判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启动。这地方选得中立,目的是避开政治干扰。美国三人组再次出马,贝森特作为财政部长,主导关税执行;卢特尼克管商务,推动美国出口;格里尔则专攻协议细节。中国代表团保持低调,但立场坚定:贸易必须对等,不能接受单边压力。谈判预计会延长90天的关税休战期,期间双方互不加征新关税。但特朗普在谈判前就放狠话,利用俄乌冲突施压。
具体说说这个500%关税的来头。7月14日,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马克·吕特时,公开威胁:如果俄罗斯不在50天内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,他就对继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100%的二级关税。
后来,国会参议员林赛·格雷厄姆推动一项法案,把税率提到500%。这法案叫《制裁俄罗斯法案》,目标是切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,因为石油和天然气占俄罗斯出口的60%以上。中国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,去年进口量占俄罗斯总出口的近一半。印度、巴西和土耳其也榜上有名。
特朗普为什么盯上中国?一方面,他觉得中国没积极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;另一方面,他想借俄乌问题逼中国在贸易上让步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7月15日回应,说中俄能源合作是正常商业行为,不接受外部干涉,反对非法单边制裁。中国还强调,自己没参与俄乌冲突,还在简化乌克兰农产品出口程序,比如豌豆和水产品。同时,中国打击稀土走私,限制无人机出口,避免物资流入战场。这让美国的指责站不住脚。
从经济角度看,这个威胁影响巨大。如果实施500%关税,美国进口商从中国买货的成本会暴涨,导致通胀加剧。特朗普自己也承认,关税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。华尔街日报报道,贝森特在4月演讲中说,当前关税对峙不可持续,需要逐步降级。但特朗普团队内部有分歧,卢特尼克公开表示“关税不会消失”,因为这是国家安全问题。格里尔则在谈判中强调公平贸易,要求中国完全开放市场。
中国怎么应对?一方面,通过中欧班列和泛亚铁路网扩大贸易伙伴,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提供支撑。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,市场大,不怕失去美国份额。另一方面,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,中国已领先。美国禁售H20芯片,中国自家模型还是风靡全球。从浙江到广东再到安徽,中国制造企业在关税压力下加速转型,转向高端产品和本土供应链。
特朗普的三大将各有来头。贝森特是华尔街老手,耶鲁毕业,曾在索罗斯基金干过,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。他上任后推动1.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,同时监督关税。卢特尼克是坎托·菲茨杰拉德公司CEO,经历过9·11袭击,重建公司后扩展到债券和房地产。他在商务部力推页岩油出口。格里尔是律师出身,上届政府就参与对华301调查,现在专注多边谈判。
这场贸易战本质上是全球供应链重塑。美国想把制造业拉回本土,但成本高,时间长。中国则依托“一带一路”稳住阵地。特朗普威胁500%关税,看似强硬,但执行起来难。过去他对委内瑞拉和伊朗的类似威胁,就没完全落实。中国外交部反复表示,反对长臂管辖。巴西直接退回特朗普的关税信,南非也上黑名单,但都拒绝干涉内政。
长远看,这场恶斗会推动全球经济多极化。中国二季度增长超预期,证明韧性强。美国股市在关税暂停后反弹,但经济学家警告,持续摩擦会加剧全球通胀。特朗普说中美是“好朋友”,还夸中国在芬太尼上贡献大,但行动上还是施压。谈判结果可能又是个框架升级,美国得部分稀土松绑,中国保持灵活性。
总的来说,这第三场对决不是简单输赢,而是大国博弈的延续。中国不听威胁,坚持正常贸易;特朗普点将决战,但内部协调也乱。全球目光都盯着斯德哥尔摩,看这轮能不能真正缓和,还是继续升级。经济现实摆在那,谁都伤不起无限贸易战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