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,近日在大湾区一次性抛售400套房源,最低总价仅40万元。这批房源遍布广州、佛山、惠州、中山、东莞,多为开发周期超过十年的老项目,即便当前售价较峰值下跌四成,仍远高于其早期拿地成本。此举并非孤例,李嘉诚家族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减持内地及香港资产,转而加码英国、东南亚等海外市场,其在科技医疗领域的投资占比已飙升至45%。这一系列资本运作,无疑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投下了一枚重磅石子。
李嘉诚家族的投资动向,向来被视为市场风向标。此次大规模“甩货”大湾区非核心房产,并非简单地看空中国市场,而是其全球资产配置战略调整的体现,更是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深层结构性变局的精准预判。这种从非核心地产加速撤离,转向更具抗周期性领域的资本流向,清晰地传递出避险信号:中国房地产的“暴利时代”已然终结,市场将进入一个高度分化的新常态。
此次抛售的房源多为低成本旧项目,即便降价出售,仍能保证可观利润。这揭示了过去房地产行业“高周转、高杠杆、高利润”模式的不可持续性。曾几何时,政策宽松和市场热度掩盖了诸多结构性问题,资本逐利涌入,导致非核心城市房价虚火旺盛。如今,政策刺激效应减弱,难以对冲行业根本性调整。深圳上半年二手房“量价背离”的现象——成交量增长而均价下跌——印证了资本的预判:政策宽松已无法扭转行业深层调整的趋势。李嘉诚家族选择此时套现,正是看透了非核心城市“以价换量”的无奈,加速从流动性差、增值空间有限的非核心资产中撤离,以规避潜在风险。
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显著分化。一方面,李嘉诚家族抛售的40万至60万元低价房源,精准匹配了港人北上置业的刚性需求。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末,港澳居民内地购房业务已达3341笔,跨境收入折合人民币30.8亿元。这些购房者看重的是大湾区与香港巨大的房价差距,以及日益完善的交通和公共服务,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活力。另一方面,核心城市的豪宅市场仍吸引高净值人群的避险需求。然而,今年5月中原大湾区指数连续第五个月下行,刷新2017年1月以来低位,四大中心城市全线承压,显示出整体市场面临的压力。
除了资本流向,政策与人口趋势正加速行业转型。中央强调“房住不炒”,各地“因城施策”正转向“因县施策”,精准调控。同时,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新阶段,人口向核心城市群集中,导致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增大、去化周期拉长。这些变化推动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,促使房企从开发商向城市服务运营商转型,更注重产品品质和运营服务,例如“好房子”标准的提出和实施,正重塑市场对住宅的定义。
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,市场分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非核心城市或将出现更多的议价空间和购房机会,但同时也需警惕部分区域房产流动性下降的风险。三四线城市房产变现难度加大,部分区域甚至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。而核心城市房价仍高企,购房门槛实际提升。家庭财富过度集中于房产的风险日益凸显,多元化资产配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
面对新常态,购房者应调整观念。首次置业者可考虑都市圈卫星城或长期租赁,避免过度负债。多套房投资者应重新评估资产结构,适度减持流动性差的房产,配置金融资产。三四线城市房产持有者,若无迁移计划可继续自住,否则需考虑适时调整。理性看待房产的居住属性,而非投机工具,是应对变局的关键。
中国楼市正走向更为成熟和理性的发展阶段,告别“暴利时代”是其涅槃重生的必然。市场分化将持续,价值重构与品质革命并行。未来,只有那些真正回归居住本质、注重产品与服务、并能顺应人口与政策趋势的企业与个人,才能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稳健前行,共享发展新机遇。是时候重新定义“好房子”的价值了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