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接力,源于深深牵挂。自2015年以来,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怀揣教育理想,跨越山海,奔赴黔西南州册亨县,用青春和热血开展教育帮扶工作,以学科专业优势,将前沿教育理念与优质教学资源带入山区,通过多元化教学实践,提升当地基础教育水平。
十年来,华南师大研支团已接力输送54名志愿者到册亨支教,他们以专业素养为笔,以赤诚之心为墨,不断绘就乡村教育新图景,用青春书写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
在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教室里,教师陈思言正在给高一年级的学生上心理健康课,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教学,现场氛围十分活跃。2024年7月,刘伟发、陈思言等7名志愿者接过上一届的“接力棒”到册亨开启新的支教旅程。
学生们认真聆听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教师讲课。(图/李绍进)
“第一次踏入校园,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反差与触动。虽然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,但他们仍然高度配合我们的教学工作,而在课下也常常让我们感到惊喜,有的能唱出悠扬的布依族山歌,有的在篮球场上展现出极强的爆发力,这些特质让我意识到,乡村教育缺的不是聪明的头脑,而是更多元的引导。”华南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册亨分队队长刘伟发回忆起刚入校园的印象,便暗下决心,要在支教时间里积极拓宽学生的视野,促进他们全面发展。
明确教学目标后,研支团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在语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政治、体育、心理健康等学科中深耕细作,策划了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动。
华南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册亨分队队员陈思言告诉记者:“心理课程是青少年重要的情感支持与自我认知窗口,我们通过爱传递温暖,在安全氛围中帮助他们了解情绪、建立人际关系,这些微小的心灵互动,也是护航青春成长温柔而坚定的力量。”
志愿者教师课后与学生们展开深入交流。(图/李绍进)
聚焦学生心理健康,一年来,研支团共累计开展个体心理辅导37人次、团体心理辅导7场,近900人次参与;为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建立心理档案近2000份,助力当地学校完善心理健康体系建设。
“心理课像一缕温暖的阳光,带来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一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温暖,让我面对成长多了份笃定。”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陈美霖对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各项。
同时,为探索更优质的教学方法,研支团还积极参与县、校两级教研活动,与当地教师交流互鉴、共同成长。
“在教研活动中,两种教学风格碰撞出火花,我们了解到多元教学方式,教学活动促进两地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交流,为后续教学提供新思路。”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张耀方在支教团的授课中,充分汲取营养,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。
而华南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册亨分队队员阳择航也表示,在两地教师交流学习中受益匪浅,通过交流,能够了解学生学情,有助于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。“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,也能够让我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,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闭环。而且教研本身对于我们支教老师来说,也是向当地老师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。”阳择航说。
教学之余,研支团还积极组织开展“四地通信”“筑梦悦读”“七彩假期”等各类优质活动36场,联动社会资源为学校捐赠价值近9000元的图书,助力山区学子拓宽视野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学生们积极向志愿者教师请教课业难题。(图/李绍进)
转眼间,2024年7月这批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支教时光已至尾声。一年来,他们扎根教学一线,累计承担39个班级教学任务,覆盖学生3308人次,完成5312课时授课,用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山区学子铺就成长之路。
“他们每一届支教团队的志愿者教师,都非常尽心负责,用实际行动做好各项教育帮扶工作,接下来,希望我校和华南师大研支团能够继续共同搭建教学质量提升的桥梁。”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余启国说。
“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。我们来到西部支教,带给学生的东西不仅仅局限在书本里,还在他们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。”刘伟发告诉记者,在贵州支教这一年,让他明白了支教最大的意义在于用教育打破地域局限,点燃学生们改变命运的可能,哪怕只是多教一个知识点,都可能成为他们未来人生中的微光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诗雨
编辑 段源兴
二审 张恒
三审 许邵庭
全部评论 (0)